2025年9月19日至21日,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学科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年会在成都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天府校区)成功举办。本届年会主题为“大语言模型与外语学科发展”。委员会下设“本科生创新论坛”,由青岛大学外语学院承办,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译国译民集团、上海凌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协办,并获得《中国外语》《外语电化教学》《上海翻译》等CSSCI期刊的学术支持。我们耿云冬副教授指导的两支本科生团队受邀在“本科生创新论坛”发言,经过专家评审,分别荣获三等奖和优秀奖,展现出我们本科生良好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我校荣获优秀组织单位,耿云冬老师荣获优秀指导老师。


李嘉鑫团队(成员李卓然、马璇)做了题为“中国扶贫故事纪录片态度意义的多模态构建——以《柴米油盐之上》为例”的学术汇报,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出发,结合评价理论,系统阐释了纪录片中“现实语境”与“移位语境”双层态度意义的构建机制,斩获三等奖。李嘉鑫同学认为,此次参会加深了团队对多模态理论应用的理解,也让成员们更加认识到讲好中国扶贫故事对于塑造国家形象、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意义。通过与与会学者的深入交流,团队进一步拓展了研究视野,为后续探索纪录片的多模态叙事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程淮秀团队(成员任雨诺、叶栢皓、王莉嘉)以“语境化翻译视阈下的《大清律例》法律术语英译考察及其当代镜鉴”为题做了汇报,从概念语境、语言语境和文化语境三个维度,探讨语境化翻译视角在法律术语跨文化传递中的应用与启示,荣获优秀奖。叶栢皓同学谈及参会体验,说道:“会议期间,众多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深刻揭示了外语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与未来趋势,本科生创新论坛中各校同学的学术汇报也体现了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潜力,使我们认识到自身研究的不足与可拓展的方向。此次参会,不仅是一次前沿理论的学习,更是一次实践能力的锻炼。”
两支团队在“本科生创新论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既展现了我们优秀本科生追求卓越的学术志趣,也是对我们提升自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生动注脚。
据悉,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学科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下设的“本科生创新论坛”面向全国高校在校本科生举办,聚焦语言学、文学、翻译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交际、区域与国别研究等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五大方向,征集具有学术性和原创性的创新成果。论坛采取“征文—专家评审—学生演示汇报—评奖”的严谨流程,经专家组匿名评审遴选后,入围者进行现场演示汇报,最终由学会成立的本科生创新论坛组委会(由常务理事会单位代表担任)评定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