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学术交流

武汉形式语言学读书会首期活动在我们成功举办
作者:王静怡、徐贝贝编辑:张亚男审核:耿云冬时间:2025-09-26点击:

2025年9月21日下午,由我们教师徐贝贝副教授、武汉大学赵琛副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刘星副教授共同倡议发起的武汉形式语言学读书会在我们教工之家成功举办首期活动。来自三校的师生围绕形式语言学经典文献与前沿议题展开深度交流,搭建起跨校学术共享平台,为语言学研究的区域协作奠定基础。

作为武汉地区首个聚焦形式语言学的常态化学术交流活动读书会“夯实基础、探索前沿、协作创新”为宗旨,旨在通过研读经典文献、分享研究成果,提升三校语言学方向研究生的理论素养与科研能力。

本次活动设置“开篇定调——主题分享——互动点评”三大核心环节,吸引了三校十余名师生参会。我们徐贝贝老师在开篇发言中指出,读书会致力于构建“读、思、享、用”一体化学术生态,帮助研究生快速掌握形式语言学研究范式,实现“夯实基础、明晰现象、精准提问、高效解惑”的培养目标。



上半场的主题分享环节,师生围绕跨语言对比、网络语言现象、方言研究等议题展开学习和讨论我们研究生黄沁源同学以汉语与日语“家族”同形词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了同形语界定标准与对比研究方法,为跨语言语义分析提供新思路;我们本科生孙勃林则聚焦emoji语言属性研究,通过语法与语义层面的对比分析,探讨了符号意义的生成与传递机制,引发在场师生对“非传统语言现象”的热烈讨论。




针对吴语方言研究,我们研究生谢梦羽同学分享了动词重叠与“看”联用现象的初步探索,其微观视角的研究切入点获导师组肯定。赵琛老师建议,跨语言研究中需强化例句标注规范,“应同步提供读音、字义及翻译,确保学术交流的准确性”;刘星老师则针对孙勃林的研究提出,后续可结合语料库分析与实验设计,增强结论的实证支撑。





活动下半场,我们毕业生牛梓宁同学的“‘们’字跨方言研究”、我们研究生王静怡同学的“汉语副词‘都’的焦点结构分析”等汇报,进一步推动讨论向纵深发展。导师组围绕研究设计、语料选取、理论应用等方面提出具体修改建议,形成“提问—质疑—解答—拓展”的良性互动闭环。




据了解,武汉形式语言学读书会将每月举办一期,后续聚焦动词分类、时体、情态等专题。徐贝贝老师表示,首期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三校在语言学人才联合培养上迈出实质性步伐,“未来将持续深化跨校合作,为语言学研究和语言学人才培养的区域合作注入新活力”。




分享: